翻译企业的每一名译员都是一座神奇的工厂。翻译的原稿即使大同小异,翻出的译稿也会有天壤之别。每一名译员是靠出售自己的“翻译产品”来赢得客户的认可,逐步树立起自己的翻译“品牌”。
大脑是制造智慧产品的地方。物质决定意识,整合决定创造。“知道”就是大脑的原料:知道得越多,原料越丰富;知道得越系统,原料越有序。贫瘠的土地,长不出茂密的森林。不了解“面”的人,解不出“点”的坐标。只采撷一种颜料的画家,绘不出天上的彩虹。比如,作为一名专业翻译,在打下自己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要做的就是努力穷知多领域的常识、竭力汇集自己主攻专业的点点滴滴,牢牢地把握市场机会,每一次翻译任务都是一场实战的演练。每个想制造优秀翻译产品的译员,必须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“知道”不等于“得到”,这也是空言无补的教授与身体力行的管理者的区别所在。大脑这座兵工厂,不仅需要“信息”作原料,而且需要“实践”作设备,所以高质量的翻译产品来自于一心一意的翻译,步步为营的实践;十年磨一剑,功到自然成。
翻译人员要想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除了专业技能外,言行举止也尤为重要。嘴巴是制造语言产品的地方。出口的,是真理,还是谬误?是三冬暖的良言,还是六月寒的恶语?是同心同德的催化剂,还是分崩离析的炸/药包?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听话的人。大家口中吐出的每一个音节,都是摆到市面的“产品”。“一句话把人说笑,一句话把人说恼”。一言可以兴邦,一语可以误国。
双手是制造有形产品的地方。一把泥,可以捏出天使,也可以团出魔鬼。一块钢,可以打在刃上,也可以铸在柄上。一堆炭,可以用来煮饭,也可以拿来放火。工具是延长的手。同样的原料,同样的机器,只因人不同,生产力大相径庭。
智慧产品、语言产品、有形产品,组成一个人的基本产品结构。它们有时候影响企业进程,表现为公共产品;有时候影响个人进程,表现为个人产品。
卓越从手头开始。拿破仑说:“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。”但生活的逻辑从来都是遵从实践而非梦想:全神贯注做士兵的士兵反而更有机会成长为元帅。一个垒不好五尺牛圈的工匠,怎么可能砌得起百米高楼?一个爱丢三落四的翻译,谁敢把整个翻译项目托付给他?一个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的翻译,怎么会拥有长期的合作客户。
虽然鸿鹄和燕雀各有自己飞翔的高度,但没有一只鸿鹄不是从地面起飞。一个不能在现有岗位证明自己优秀的人,通常很难有机会得到晋升的岗位。翻译工作的“态度通律”是:精益求精的译员,往往对所安排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;敷衍了事的译员,往往做什么工作都敷衍了事。
一个人的品牌,就是这个人所制造的产品的总和。
一个人的命运,就是这个人所塑造的品牌的轨迹。
-北京新语丝翻译企业的全体员工,同努力共进步,齐心打造新语丝百年翻译品牌。
|